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評論楊平的詩集

末世凡間的啟示----------用啟示錄分析楊平詩集<我孤伶的站在世界邊緣> 這本詩集是詩人楊平的著作當中,唯一接近後現代主義的,以十四行詩的體例,道出末世紀的警訊,充滿聖經的喻意延伸,特別是<啟示錄>的奧義,更是詩人楊平試圖展示的西方宗教之救贖教義。從文化的懊悔中深入研究,可知詩<在海邊>的亂序,跟約翰.班維爾的小說<大海>的開頭有相似的舖敘,是文明侵犯大自然的警告,人類的罪衍在這首詩中提出了告訴,這些「垃圾高過風景而吶喊」的景况,更充分顯現出污染的凡間,跟耶和華的愛與創造是互相對比的謬誤。<大海>小說這樣揭開序幕:「怪潮出現的那天,那些神走了。整個早上,海灣裡的水在乳白色的天空下漲了又漲,抬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一波波細浪慢慢爬上多年來除了雨之外不曾碰過水的焦乾沙灘,拍打著沙丘基部。在海灣另一頭,那艘早已沒有人記得擱淺了多久的生鏽貨輪,大概會以為又可以重新啟航了。經過了那天的事,我不會再游泳了。廣大的海面腫得像個鉛藍色水泡,閃耀著惡毒的光芒,海鳥低鳴著四處飛撲,似乎被這番異象弄得焦躁不安。那一天,那些鳥看起來白得很不自然。波浪沿著水線堆積出一道污濁的黃色泡沫。」這段文字跟<在海邊>的內容神似,寫的是海岸的死亡。跟著母親修行天主教信仰的楊平詩人,信仰一直是邊緣化而不是自主化的,除了早期靈修詩集的佛性探討之外,其他詩集大都接近外道風格。<我孤伶的站在世界邊緣>這本詩集更是書寫了後現代的狀況,可以治世,更可以療傷,審視人世間的不完美存在主義。以聖經的道德觀點來看,楊平的十四行詩是出於詩的牧道者,希望化腐朽為神奇而記載,書寫。他期望讀者能愛護藍色地球,將耶和華的旨意施行於地球上,成為一個和諧的行星樂園。因為固守道德美德,所以孤伶一人修道,因為詩人在惡世的邊緣修善道,所以邊緣化,<我孤伶的站在世界邊緣>一詩寫出守住真理的受難,「一個弟兄的手被撕裂」「胸口插着一隻筆」,這樣書寫的懲罰叫人心碎,傷心,這代表類似教會弟兄遭遇變數的人生,讓詩人楊平心理很難過。<啟示錄>是告誡人們不要沉淪的啟示書,裡面有七個天使,教會,星星,碗,各自代表法華經中七寶(聞,進,捨,慚,戒,定,慧)的修行理論。要是不悔改,必定受到啟示錄裡所言的懲罰,像是巴比倫滅亡的預言成真,為了和平的世間生活,我們要和撒旦為敵,與魔抗衡,不要受到引誘的言語,辨明是非對錯,不要陷入泥沼。著名詩句「孤獨的王加上一支筆,生命可以發光,而詩人是真正的盜火者」,這裡指的是耶和華為傳播正道,托付約翰寫信給七個教會長老。詩人不是發光者,而是盜火者,這說明的是詩人在黑暗中冒險,他需要光,於是吸收光的示現,以發光發熱,帶給世間智慧的光芒。為什麼要透過<啟示錄>來讀<我孤伶的站在世界邊緣>詩集呢?正因為它是聖經最終篇,指的末世預言,正符合了<我>詩集的救贖精神。詩人是宿命論者,如「我們總是相信宿命/膜拜古老神話」「另一種可以預期的命運」「如果你要活下去/就必 需承受命運的一切挑釁」「只是越來越相信宿命」「改變命運的閃電啊」等詩句,敘述了相信宿命和命運的人子們,正如詩人歌詠的句子一樣,是多麼的無辜,信仰確實。但是如果你讀了聖經,命運是會改變的,這一點詩人並未點出來,改變命運是從悲劇變成喜劇,是人們的嚮往,期待,誰不也一樣?詩人楊平在十四行詩集中,寫出了多少存在的痛苦和苦悶,為此他提出了各種異象與徵兆,讓讀詩者迷惘,錯愕,因為他的詩句邏輯,充滿了世紀末的思想,所以藉此我們閱讀對照<啟示錄>的片段來窺探詩人詩中的寓意,是充滿相關嘲諷的刺探,例如人生種種的詩題,寫出的竟是荒謬的衍繹。詩人用筆控制詩句的謬論,排列荒唐的文字遊戲,充斥著後現代的預言與吟詠,我想到罪罰之前的行為,是聖經所怒斥,指示勿要不悔改的罪衍,而詩人玩味其中,將人生的弔詭寫成十四行詩集的格律,以記念做錯事情的人子們的情緒,與紛陳與世間的事例。我們借此看見贖罪的可能。「碗香」代表「聖民的祈禱」,詩人提及過,在<致屈原>詩中,香與臭的對比,即道德與腐朽的兩種面態,也就是法華經云「見此良藥,色香具好」的藥方。書中不時出現一隻筆的意象,它代表的是「書寫真理的權力」。特別是<天生萬物以養人,人無一德以報之>這首詩中提到「上帝的旨意:人乃芻狗....」又「天國不是我們的!」見證了罪人們的境界,充滿不知報恩的不肖,不貞,不義,所以上帝一直化度我們,是要使我們警醒,知錯能改,不是要我們一錯再錯。讀完這本揭穿罪衍謬誤的詩集<我孤伶的站在世界邊緣>,我得到的旨意是重生,新生,與人生重新相遇。(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